personnel

人才库

新材料新能源

2022-10-07 10:46:03 来源:本站 浏览:1257

 

京鲁科创 · 人才库 丨新材料新能源

 

1侯保荣   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

专业领域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

研究方向:在长期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基础上,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,突破了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的技术瓶颈。研发了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配套防护体系,开发了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,系统开展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状态检测工作,在现场检测结果的基础上,针对性的采取防护修复及补强措施,实现现场检测结果与涂层防护修复措施的配套研究,为准确合理的采取防护修复措施的提供强大的技术和理论支持。此外,还在海洋工程阴极保护监检测技术、杂散电流监测与防治技术、新型复合牺牲阳极技术、海洋生物腐蚀与防污技术等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成果 。

 

 

2赵宇光 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冶金系 主任

基本信息: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后、南京中储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。曾任英国诺普电子公司、英国地空航天驱动公司和英国林伍德公司研究员和科学家、英国格林治伍德公司研发总监及首席科学家、英国 CBD 公司董事总经理。

专业领域:新能源 

研究方向:致力于开发颠覆性储能技术,实现铝蓄电储 能技术产业化,催生铝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,发展创新能源 经济,集成传统铝产业链(生产、加工和再生)、可再生能 源、电动汽车、智能电网及互联网为整体资源网,实现能源 互动、标准互动、资源互动和产业链互动的新能源经济结构。

 

 

3尹玉岭 博士、留美海归、海智项目专家、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 家、浙江安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、美国安淇生物控 释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 

基本信息1989 年在武汉大学取得硕士学位;在普林斯 顿大学大学化工系取得博士学位。曾在美国从事 20 余年生 物医药研发工作,在世界 500 强企业 P&G 从事新技术、新 材料研发,10 年前到苏州创业。2017 年,带着项目入驻浙 工大柯桥创新研究院。《科技创业》2004 年 08 期以《走得再 远也要回家记安淇生物控释技术有限公司尹玉岭博士》为 题,报道其事迹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轨道交通掘进用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

 

 

4田学雷 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 

基本信息2000 年 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;2001 年 10 月被聘为教授;2000 年 10 -2004 年 10 月在哈工大从事博 士后工作;2008 年 -2018 年 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 4副院长。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分会常务理事、山东省 铸造协会副理事长;《山东大学学报》(工学版)编委、《中 国铸造装备与技术》编委;山东大学无党派知联会副会长, 济南市党外知联会副会长,济南市第十三、十四届人大代表, 政协第十二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,济南市政府参数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从事铸造过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,致力于 探索金属液态结构及其与固态结构相关性,开发新型金属材 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;形成了金属液态结构的纳米晶粒模型、 球墨铸铁凝固的宏微观模型、金属液态结构调控机理、原子 团簇诱导形核机理等。 

 

 

5赵德刚 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副院 长。

基本信息: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 金、山东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等多项课题,发表 SCI 论文 50 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 15 项,现任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 工程专家智库成员、山东省材料协会测试分会副理事长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成形加工和先进粉末冶金 技术,研究成果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、山东省优 5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。

 

 

6周伟家 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 

基本信息:学术带头人、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” 省杰出青年基金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 Energy Environ. Sci.Angew. Chem. Int. Ed.ACS NanoAdv. Funct.Mater.、 Nano Energy 等期刊发表 SCI 收录论文 50 余篇,被他引 3868 次(Web of Sci.),全球高被引科学家(交叉学科,2018 年), 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 篇,授权发明专利 项,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 项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电催化、氢能源 和微纳器件等领域的研究。 

 

 

7高广刚 

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复合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 基本信息:国务院特殊津贴(2018)、省政府特殊津贴 (2014)、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(2012)获得者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

研究方向:晶态纳米金属簇复合材料 

 

 

 8王琦 工学博士、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 程系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家级精品课程、国家级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 负责人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、 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

基本信息: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改革研究,作为主持 人和主要成员先后承担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 建设点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、山东省高水平 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、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试点课程无机 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项目,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、 二、三等奖各 项;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,带 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,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系列课程教 学团队获得山东省级教学团队称号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先进建筑材料、水泥抗腐蚀、油井堵漏材料、 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。 

 

 

9、徐怡 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博士、美国天业科技术有限公司、北 京天业科太新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CEO

基本信息:1982 年 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磁学专业;同年 任电子工业部 798 厂工程师,通过改进 AiNiCo 永磁合金成 份,减少贵重金属钴含量,每年节约原材料费用约 20 万美 金(80 年代价值),荣获部二等功;1986 年底赴美,在阿拉 巴马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;1995 年 月在佐治亚理工学 院获得博士学位,专业为材料物理学。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主要从事材料学、固体物理学、微观力学、 微电子学及表面薄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,具有多个专业领域 的坚实基础与技术背景,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发表。 曾就职于佐治亚理学院研究院、先进工业制造研究中心、微 电子研究中心等著名研发机构,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和高级 研究员职务。在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低成本高品质商业 化生产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、结构材料、光电材料、节能材料、及纳米材料方面填补国内空白,为此领域权威专家。

 

 

10、丁大为 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系在读博士、德国莱 茵能源公司兼任测试科研部工程师 

基本信息:2000 年 -2004 年 月就读于西安理工大 学电子信息工程系;2005 年 -2006 年 月赴德国,就读 于多特蒙德大学中级德语证书班;2006 年 -2013 到 10 月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系硕士工程师;2015 年 -至今本系博士在读;期间于 2014 年 -2018 年 12 月在 德国莱茵能源公司兼任测试科研部工程师。 

专业领域:新能源 

研究方向:主要研究新能源并网相关课题。在欧洲主持 和参与研发了基于通用太阳能路面强化技术路线的高强度 12太阳能板,并应用于交通领域研发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太阳 能滑板,工艺成熟,性能稳定,已进入生产阶段,在欧美获 得认可。现阶段进一步采用太阳能充电方式,研发了太阳能 动力单车。

 

 

11、姜付义 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 院长/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主要研究领域多孔材料,纳米材料,锂电池 负极材料。可对接项目:分子筛的制备及应用,纳米氧化物 的制备及应用。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 金面上项目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 励基金、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基金、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各 一项,在研经费超过 60 万。作为第一作者,发表 SCI 论文 篇。

 

 

12、宋怀河 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/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 家重点实验室 教授/主任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沥青基炭材料(通用级、高性能沥青炭纤 维,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等);碳纳米材料(碳包覆纳米金 属晶、纳米洋葱、填充纳米碳管、石墨烯等;纳米碳管及 其在聚合物和炭/炭复合材料中的应用;储能炭材料锂离子 二次电池、储氢和超级电容器材料);介孔炭材料。 

 

 

13、杨儒 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 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、纳米材料化学、功能 陶瓷材料、材料计算化学。 

 

 

14、刘俊友 北京科技大学 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金属凝固技术、复合材料制备。 

 

 

15、尹东光 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 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类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光催化剂。 

 

 

16、吴良专 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 副研究员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光催化环保材料。专注于光学转化与功能材 料领域。

 

 

17、安增建 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 副研究员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情况1、愈创木酚制备技术;2、苯酚的双邻位烷 基化催化技术;3、间甲酚制备 2,3,6-三甲基苯酚的催化技术; 4、邻甲酚异构化制备间、对甲酚技术。 

 

 

18、马兆昆 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 副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主要进行新型功能炭材料尤其是高导热、导 电炭材料(包括炭纤维、纳米炭、炭基复合材料等)及其有 机前驱体的“工艺—结构—性能”之间的关联性研究,以及 这些炭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。目前已申请专利 30 余项,授权 15 项;发表相关论文 60 余篇。 

 

 

19、林晓娜 山东理工大学 副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;生物质能木塑复合材料

研究情况1./碱土金属一 HZSM-5 复合催化体系下木塑热解转 化机理研究(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); 2.木塑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 (国家科技支 16撑计划课题); 3.绿色节能木塑i ]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(国家林业公益 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); 4.木塑复合材料废弃物热解转化及其产物构成的烷基化 调控机理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

 

 

20、蔡红珍 山东理工大学 副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生物质热塑复合材料;生物质颗粒成型装备及 工艺;

研究情况: 1.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与示范2.麦秸与聚丙烯复合材料微孔发泡挤出工艺及性能的研 3.秸秆成型燃料规模化连续生产装备的研制4.生物质热塑复合材料关键制造装备与技术的应用研

 

 

21、高增丽 山东理工大学 副教授 

专业领域:新材料 

研究方向:余热利用、换热器优化、铸造凝固过程传热 仿真。

研究情况: 1.往复流动的煤矿乏风氧化床内置换热器瞬态耦合传热 研究省基金); 2.煤矿通风瓦斯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(国家 863" 高技术基金重点项目); 3.蜂窝陶瓷蓄热体参数对蓄热式换热器热工特性的影响 规律研究(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); 4.预埋管浇注工艺参数优化5.铜管退火处理过程余热利用

附件下载:点击下载
上一篇:
咨询
电话

业务咨询

0533-6058877
关注

关注公众号